凡例

本文会出现以下称呼

36cm:14吋/35.6cm炮的简称,实际口径依然是35.6cm

45cm:取18吋/45.7cm整数部分的简称,相当于46cm炮的别称

​退出条​约的准备

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,各条约签署国被迫中止现行的超16吋炮的开发制造。不过日本方面依然没有放弃条约限制以外的战列舰计划,超41cm炮的计划也在继续进行。

在海军假日的初期,日本海军内部多数时候是进行的条约战列舰计划,目前明确的只有海军技术研究所长平贺让在1929年进行了搭载45cm炮的高速战列舰私案的设计。

平贺私案

与造船方面呼应的是,造兵技术人员也在进行46cm和51cm炮的开发。不过根据齐尾庆胜技术中将的说法,虽然比较重视46cm炮的开发,但技术人员一直是"漠然"推进从1930年左右开始的超41cm炮研究,进展相当缓慢,所以仍处在基础研究的阶段。

之后由于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,金刚代舰建造计划再次推迟。同时,海军内部的舰队派在伦敦海军条约之后也占据了上风,军令部的势力也在扩张。军令部开始积极考虑废除条约之后的军备扩张,并在1933年派遣松田千秋和石川信吾开始考察确定新战列舰的指标。石川在同年提出自己的私案,后来这个私案可能演变成为了众人熟知的藤本超战舰。

由于海军内部开始为退出条约做打算,舰政本部正式开始超41cm炮及其搭载舰的研究。文件记录如下:

这个表格中的伊势、长门级炮塔重量介于新造和大改重量之间,或许是临时估算的重量。金刚代舰的52.5倍炮的炮身重量与之前的设计一致,但炮塔重量减少到了1730吨。48cm炮在八八舰队篇已经有过介绍,此文件中记录的身管长为47倍,炮身重量150吨。因为是作为测试炮,所以并没有详细计算炮塔相关重量。

而这时正在研究中的超41cm炮参数如下:

这些研究中的舰炮均采用丝紧技术,3A、3B部为钢线层。炮身重量由表格中的各部、钢线部(3A、3B)以及炮尾重量组成。

新式50倍46cm炮的炮身重量为170吨,相较八八舰队时期的五年式46cm炮增加15吨。50倍51cm炮前后设计的炮身重量分别是240吨和242吨,而数年后计划用于超大和的试制甲炮的炮身重量是227吨。

为了尽可能强化炮力,两款舰炮都采用的50倍身管长,初速达到了835m/s。

根据1934年7月的研究,50倍51cm炮的弹重为1965kg,装药为480kg(药囊数8)。试制甲炮采用的是45倍身管长,装药量同为480kg,但药囊数减少为7个(参考石桥-图解)。

46cm?51cm?

在做退出条约的准备时,海军内部已经确立开发超41cm炮的目标。但对于采用46cm还是51cm炮,各方又出现了分歧。

负责开发火炮兵装的舰政本部第一部考虑到开发难度,认为从41cm直接增大到51cm难度过大,应该先开发46cm炮。而前文提到的齐尾庆胜当时就得到上级让他开发46cm炮的命令。

在藤本提出20吋主炮搭载舰的"第二次军备限制委员会"上,代表舰本一部的相马六郎大佐(后中将)提出:

……考虑到情况相较伦敦海军会议前发生了变化,以及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对军备竞争造成的影响,因此应该立即开始并尽早完成50倍18吋炮的试制。此外,应立即扩充制造18吋炮所必须的设施,同时还需扩充其他设施,以便在18吋炮试射成功后开始20吋火炮的开发,并为未来的造舰计划做准备……

*此处出自《Capital 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, 1868–1945 The Yamato Class and Subsequent Planning》(by Hans Lengerer)。由于原文是日译英,所以引用文段的翻译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。

而舰政本部第四部以及军令部为了彻底压制可能采用18吋/457mm炮的美国海军,强烈希望采用51cm炮。之后,舰本四部的计划主任藤本喜久雄和齐尾之间发生了争论。齐尾认为无法直接开发51cm巨炮,说道:"你可以用铁皮制造舰船,但炮不一样。",就这样直接拒绝了藤本的要求。这引发了激烈的争论,几乎到了吵架的地步。最终根据舰政本部长杉政人的裁定,决定尊重负责开发火炮的齐尾的观点,将下一级战列舰主炮口径定为46cm。

未完待续